11月18日,尚干拌面荣膺“首届中国金牌旅游小吃”称号。作为代表福建摘金的8种小吃之一,今日高铁记者特对“尚干小吃”创始人郑炳春进行了专访,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个福州的传统名小吃。
树高千丈,落叶归根。对中国人来说,故乡是我们心里最深的归一。故乡的风土人情,总是牵扯着内心深处的柔软,而那些说不出口的深情与难舍,往往寄存于美好的食物傍边,我们会因为一口家乡味道,而寻回遗失的美好。对于福州人来说,这种记忆里的味道,有一种就叫做“尚干小吃”。
官府家宴的传承
尚干是一个地名,尚干小吃最早就起源于福州市闽侯县尚干镇。尚干镇素有“七里中心”的美称,位于乌龙江南岸,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镇。据历史记载,尚干在汉晋时名为上虞,后为闽县内七里之首的永庆里塔林村。到了南宋理宗时期,陶江林氏祖先林津龙之子林维本自枕峰迁此,因林津龙为南宋宝佑元年(1253)进士,官至户部尚书干办,全族人引以为耀,故以津龙的官名定乡名,把塔林村改称为“尚干”。
相传,在林津龙荣归故里时,带回了尚书府的官厨,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千人宴来答谢乡亲。官府肴馔,琳琅满目,各味俱全,深受喜爱,因此相亲们便竞相学起。由此,官府家宴的独特制作工艺及配方便在民间流传沿至今日。
逢年正月过节,尚干一带的人民都会亲自做许多道地道的尚干小吃。做好的小吃有些用于祭祖和供奉神明,在接近薄暮时分,每家每户都会拿着红烛去祠堂供奉祖先,并且保持蜡烛不能熄灭,等到供奉仪式完成后再把蜡烛请回家,代表着香火的延续。同时,那些外出谋生的族人在春节期间返回家乡齐聚一堂时,尚干小吃就是聚会上不可缺少的美味,深受大家的喜爱。
这些风俗经过长时间的演变,成了所有人的习惯,官府家宴的独特制作工艺及配方也得到传承,因此尚干一带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能做出美味的尚干小吃来。
现在不仅尚干镇拥有大大小小的小吃店,在福州也随处可看到“尚干小吃”。随着这种传统风味在外影响力不断的扩大,市场也变得的参差不齐,口味有高有低。面对这些问题,从尚干镇走出的郑炳春决定重拾小时候“打死也不想做的这行”,申请注册了“尚干小吃”商标,之后成立了尚干餐饮办理有限公司,将许多尚干小吃经营不规范、标准不统一、品牌杂乱、竞争无序等问题一一解决。
如今遍布福建省的60多家“尚干小吃”连锁店统一拥有干净整洁的装修、规范有序的运作、上好标准的食材,所有连锁店均采用了定点采购、统一配货的方式,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吃尚干小吃的首选之地。
对于出生在传统小吃制作世家的郑炳春来说,尚干餐饮办理有限公司的创办,不仅是对儿时起早贪黑辛苦经营的革新,最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。一种美味的地域小吃,最能代表一方风土人情,对于郑炳春来说,他卖的不是几元钱的拌面扁肉,而是从几岁的小孩到八十几岁白叟的依恋。
在拜候中,郑炳春和我们分享了他在店里看到的2件小趣事。几乎每天上午10点摆布,都会有一个年轻的妈妈带着小孩来吃扁肉,妈妈在喂小孩的时候总是淘气闪躲,尽管一碗扁肉要吃上很长时间,还会把桌子地板弄脏,但是郑炳春看到的却是一个小孩的成长过程,是由尚干小吃的扁肉陪伴的。另一个趣事是一个奶奶带着孙子在店门口准备要吃扁肉,孙子却闹着要吃旁边的烤鱿鱼,于是奶奶放狠话,“要不就吃碗扁肉回去,要不就什么都不要吃!”郑炳春绘声绘色的描述着,虽然是不起眼的两件小事,但他觉得这就是他做这个行业的初衷,一个能够完全融入几代人的饮食文化。
当一个60多家连锁店的掌舵人激动地说出这番话时,相信每一个人都会被他的诚心所触动。郑炳春带着他的情怀,倾注了对家乡小吃的所有情感,成功将“尚干小吃”打造成《中国十佳餐饮连锁品牌》,同时还获得了《中国名小吃》、《福州十大名小吃》、《福建金牌老字号》、《福州市知名商标》等诸多荣誉称号。
11月18日,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中国金牌旅游小吃颁奖典礼暨展示品鉴会上,以尚干拌面为代表的福建省8种小吃荣膺“首届中国金牌旅游小吃”称号,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亲自为其颁奖授牌。